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”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,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,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,汇聚了先贤的智慧,结晶成庄重的文字与巧妙的篇章。沉浸于经典阅读之中,便是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,让我们得以悠然自得地漫步于知识的海洋,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,锻炼我们的意志,净化我们的心灵,完善我们的人格。《论语》这一被誉为“半部即可治理天下"的圣人经典,其光芒万丈,内涵深邃。4月11日下午,繁峙县杏园中学校举办了一场《论语》共读活动。
教师们围坐一堂,手捧《论语》,齐声诵读:“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……”她们的声音洋洋盈耳,字字铿锵,仿佛与古圣先贤进行着心灵的对话,汲取着智慧的甘露,共同感悟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黄晶老师结合班主任的工作着重解析了《论语·子罕》篇中“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”这句话。毋意就是避免主观臆断,强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避免因主观臆断伤害学生的感情,影响师生关系;毋必则是强调灵活处理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,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绝对的标准去处理所有问题;毋固就是摒弃固执己见,提醒班主任不能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做法,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。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想法,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;毋我则是强调树立全局观念,班主任要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,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利益,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得到成长和发展。
《论语》第七、八、九篇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。在述而篇第七中,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让老师们意识到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,无论面对学生还是同行,都应保持谦逊,不断汲取他人之长,促进自身不断的成长与发展。在泰伯篇第八中,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,激励着老师们坚守教育初心,以坚毅的品格为培育学生承担起重大责任。在子罕篇第九中,颜渊赞叹孔子“循循然善诱人”,这为老师们提供了教学方法的借鉴,要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学生探索知识,让学生在求知路上欲罢不能。
同
行
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的教育智慧,恰似春雨润物的节奏。陈振琪老师从这句话中理解到,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,强调教师应当像等待花开的园丁,在学生思维即将突破临界点时施以精准点拨。这种教学理念将教育的主动权交还学生,让知识不再是外部的填充物,而是从内心生长出的认知果实。
这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,这是一次读与思的融合,这是一次知与行的统一。在经与典中,我们收获智慧与哲思,任千年流逝,仍熠熠生辉;在文与字中,我们涵养气韵与风骨,经万世磨炼,仍字字珠玑。
行走在传承国学经典的路上,让我们携手共进,砥砺前行!
撰稿:教导处
摄影:教导处
审核:教导处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