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园新闻 > 文脉千年   共赴经典——繁峙县杏园中学校举行《论语》共读活动

文脉千年   共赴经典——繁峙县杏园中学校举行《论语》共读活动

2025年05月26日 11:37:57 访问量:3


图片
繁峙县杏园中学校

爱心育人 · 成人成才

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文脉千年

图片
图片
繁峙县杏园中学共读《论语》活动

共赴经典









书山策马,可攀学术之峰;书海畅游,一解求知之渴;书林漫步,静享阅读之乐。在经典品读中开阔视野,陶冶情操,积淀文学底蕴,提升文学素养,让书香飘满校园,享受读书的快乐,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。2025年5月8日下午,繁峙县杏园中学校举行了以“文脉千年,共赴经典”为主题的教师经典阅读与心得交流盛会。

564be78dcd55499e2c0ed8582dc66bd.jpg






图片
图片


共读经典



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教师们整齐而洪亮的诵读声,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。一句句经典名言,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哲理,在教师们的口中娓娓道来。他们用声音传递着对经典的理解,用情感诠释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c3d0933182893e67a201f6a1d6807ff.jpg


图片
图片
ceb6fcd53f339d1d3b95c9b7e4229c9.jpg
图片
e535279e7c7e5414f78c8a8363fa224.jpg


图片


图片
图片


解读经典




3c940702d3f21cb6a8ef612af03bd4a.jpg

陈振琪老师对乡党篇十、先进篇十一、颜渊篇十二进行深度解读,她在解读中强调孔子明确指出“仁”的根本在于克制自己,遵循礼的规范。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“仁”过程中的关键作用,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达到“仁”的境界 ,为践行“仁”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,即从自我约束开始。
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”。这—千古名言从待人接物、为政之道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阐述“仁”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更是成为了儒家道德准则的经典表述,体现了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原则,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,指导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践行“仁”。   

“为之难,言之得无讱乎?”强调“仁”不仅是言语上的谨慎,更在于行动的艰难。提醒人们要注重实际行动,避免空谈,体现了儒家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的思想 ,引导人们在追求“仁”的道路上,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。




图片
图片


感悟经典




黄悦琦、梁丽霞等老师把自己阅读《论语》的心得与书友们进行了坦诚的交流。她们将先贤智慧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,深刻领悟经典中的教育理念。

一、教育始于生活化的示范

孔子在不同场合"恂恂如也""侃侃如也""踧踖如也"的神态变化,实则是"因材施教"的场域化呈现。这启示我们:  

1. 教师本身就是课程。当我们在教室门口整理衣冠时的严谨,在运动会上为学生呐喊时的热情,都是无声的"行为课程"。  

2. 教育情境的创设艺术。孔子在宗庙的恭敬与乡饮的亲和,提醒我们要根据课堂讨论、实践活动等不同场景调整教育方式。  

二、教育贵在个性化的唤醒

第十一篇"先进于礼乐"的讨论,特别是对颜回"不迁怒,不贰过"的赞叹,揭示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唤醒。孔子对"柴也愚,参也鲁"等弟子特点的精准把握,堪称最早的"学情分析"。  

三、教育成于价值观的内化

第十二篇集中呈现孔子德育思想。"克己复礼为仁"的著名论述,构建了从规范到内化的教育路径。在"樊迟问仁""司马牛问君子"等对话中,我们看到:  

1. 价值观教育的阶梯性:从"出门如见大宾"的行为规范,到"内省不疚"的内心修为,符合道德认知发展规律。 

2. 情感教育的渗透:"君子不忧不惧"的教导,与当下情绪管理教育、抗挫力培养高度契合。这些篇章共同指向教育的终极关怀。当现代教育困于技术主义时,孔子"下学而上达"的教诲提醒我们:教育既要扎根生活细节,又要仰望精神星空。在智能时代,我们更需守护教育中那些恒常的温度——对个性的尊重,对生命的体察,对价值的坚守。

图片
64a209c150807b53824bb1ccd21350e.jpg



b934c110de39bb9864fa33a1899fb15.jpg




图片
7076c30e8a52ee1a7019a787a1c78b8.jpg
745b29deb479137190ee052eb2aedd7.jpg



图片
图片


践行经典




b3d15ab16f58e6083f31d2213ff5049.jpg

胡校长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老师们交流分享对本次《论语》共读活动进行总结。

她认为十至十二篇蕴含着孔子及弟子们的智慧光芒。十篇中孔子的生活细节、言行举止,无不透露着他对礼仪的尊崇和对生活的态度。他的一言一行皆是对传统的守护,让我们明白礼仪并非表面的形式,而是内心对道德和秩序的敬畏。

十一篇中孔子与弟子们的交流,是思想的碰撞,是理想信念的传递。他对弟子们的教诲,是对人生道路的指引。从颜回的安贫乐道中,我们看到了精神追求的崇高;从子路的直率中,我们感受到了真诚的可贵。这里的每一段对话,都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人生中坚守自我,追求理想。

十二篇中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。这一篇篇文字,似明镜,照出自身的不足,又似明灯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
《论语》这三篇,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,描绘着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。它让我们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,在经典的滋养中不断成长,在现代社会中努力践行其中的道德规范,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。

8f02d6f4d5e08b68c823d0855ff1f09.jpg


图片
图片










先贤智慧,尽显风流;传统文化,独领风骚。沧桑历史,时代更迭;文学精髓,意蕴悠长。

当教育遇见经典,当传承融入创新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生生不息,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。

图片




图片

撰稿:教导处

摄影:教导处

审核:教导处



编辑:雷剑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繁峙县杏园中学 特此声明。
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繁峙县杏园中学校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